因势而谋,应势而动,顺势而为
时间:2021/11/8 来源:本站
不懂得顺势而为的人,再努力也是一事无成。

在1916年9月,孙中山到海宁盐官观看钱江大潮,回上海后写下了名言“ 潮流,浩浩荡荡,顺之则昌,逆之则亡”。孙中山的这句话,就给我们讲了一个“顺势而为”的道理,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客观的眼光看清形势,顺着大势而做决定,而不是主观臆断,忽视了形势做出盲目的决策。有些人一生颠沛流离的打拼,为何一事无成,就是没有明白“顺势而为”这个道理。他先给李鸿章说了这个道理,李鸿章没有搭理他,结果清朝就在他的意料中完蛋了!后面他又给袁世凯说了这个道理,袁世凯也当耳边风,一意孤行的称帝,结果做了83天皇帝,成了历史上 短命的皇帝,一世英名全部毁在了他的一念之间,这就是不顺势而为的下场,其实这些人的结果孙中山早已经看到了,我们都知道孙中山也是个普通人,他的预料如此准确,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些有帝王专制思想的人,都是在逆天而行,不管他有多么的强大,在苍天面前都是渺小的。

三国时期,诸葛亮文韬武略,就连他的来对手司马懿都对他敬佩有加,自叹不如,但是后来司马懿取得了 终的胜利,而诸葛亮却是含恨而死。就是因为当时的“时势”在曹魏而不在蜀汉。地理上,曹操雄踞北方,拥有 广阔的土地和 丰富的资源;人才上,拥有 多的人口和军队, 多的谋士和将领;从军事角度,它还占据有利地形,以北望南,攻守自如。当时的汉室,气数已尽,所谓正统也不过是顶腐烂的帽子。恢复汉室,听起来很美,可行性几乎没有。而且蜀魏百姓均已厌战,长年战争难得一时平静,而诸葛亮却要连年北伐,也是逆天而行。
所以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说:“诸葛亮自负才能,逆天而行,自取败之也。”诸葛亮的朋友司马徽也说:“卧龙虽得其主,不得其时。”相比之下,司马懿家族就很聪明,他们不但顺势投靠曹魏,还玩了一招借壳生蛋。利用曹魏政权的强势,慢慢积攒自己的实力, 后取而代之,登上了皇帝宝座。而 全国终结三国的混战,又顺应了老百姓厌恶战争、渴望和平的普遍愿望。
所以,顺天并不是宿命论,不是听天由命,而是要顺天道,懂借势,顺势而为,方能成事。
懂得顺势而为的人,做人做事就是顺水行舟,不但自己轻松还跑得比别人快;而逆势而为的,做人做事就是逆水行舟,把自己折腾个半死不活的,不但不前进反而在后退,终其一生碌碌无为,一事无成。
企业经营,更是如此,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历史大潮,基于自身实际情况,优劣势和行业特点。赋能客户,也是赋能自己,并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,精耕细作,服务客户,方可在竞争中得到一席之地。
